第四十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(二合一)_初唐:砥砺前行
弄完小说网 > 初唐:砥砺前行 > 第四十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(二合一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(二合一)

  第309章山雨欲来风满楼

  中秋过后,这节庆的喜意还未退散。

  陈青兕身为兵部侍郎,已经跻身为常参官的一员。

  所谓常参官,就是有资格日常上朝的官员。

  长安京官大体上分三种,一种是参政官,也就是宰相。

  唐朝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力,采用的是多相制度,只要挂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能进入议政厅,参加最高级别的会议。

  这类人通常在皇宫内随时等候皇帝召唤,探讨国事。

  一种是常参官,李治勤政,三日一朝。

  常参官就是每次朝会必到,能够在朝会上与天子议事,但除此之外,私底下是见不到天子的。除了陈青兕这样,天子特地下了特权的。参政官之外的其他人,想要见天子,必须得宰相引荐。

  至于余下的官就是非常参官,也就初一、十五朔望朝会的时候,有机会见一见天子龙颜。

  但朔望朝会以仪式为上,通常不商议政务,目的也就是给百官一个见天子面的机会,不至于在京当官多年,连皇帝长得如何都不知道。

  当上了常参官,等于正式进入了庙堂的核心,能够亲自感受庙堂上的一切事情。

  连番大战,朝廷经济吃紧,陈青兕当任兵部侍郎,入常参官之后,朝会上讨论的都是如何发展经济,如何开垦荒地修建沟渠之类关乎民生的政策。

  陈青兕听得认真,很少发言。主要是对各地的情况不够了解,后世还有网络可以查,这个时代,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环境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。

  陈青兕只有治理青溪县的经验,对于其他地方,了解不深,故而尤为谨慎。

  多听少言。

  因一心发展民生,庙堂的气氛极为融洽。

  只是面对这融洽的气氛,陈青兕却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味道……

  看着吏部、户部、工部各种建议,畅谈心中所想。

  看着李治一脸乖宝宝仁孝皇帝的模样,虚心纳谏,一股莫名的沉重涌上心头。

  太不寻常了。

  这种气氛发生在李治这个皇帝身上,委实诡异了一些。

  陈青兕蹙着眉头,突然想到了什么,瞥了一眼认真听大臣讲国策的李治,在心中嘀咕了一句“山雨欲来风满楼啊。”

  朝会在一片和谐中结束,陈青兕并没有直接回兵部报到,而是寻到了源直心。

  “负道兄!”

  源直心在朝中地位比陈青兕要高一些,但他面对陈青兕,一直都是自降一级,以表尊敬。

  陈青兕低声道:“你吩咐下去,约束上下。最近庙堂之上会有大事情发生,让我们的人都慎重对待……”

  他顿了顿,说道:“尽量避免与长孙家的往来,若有长孙家的好友,避而不见。这话我只告诉你一人,不要传出去。”

  源直心是他在官场上的左膀右臂,最信任倚重的人,对他自然要比对别人要好一点。

  这庙堂上的反常,让他觉得李治有可能要对长孙无忌动手了,历史上李治在显庆四年就对长孙无忌举起了屠刀,先将之削去官职和封邑,流徙于黔州,然后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,逼迫他自缢。

  现在已经是显庆五年了,长孙无忌依旧过得有滋有味。

  以陈青兕对李治的了解,这绝非是李小九善心大发,而是因为自己的出现,改变了局势的走向,铁勒五部提前叛乱,吐蕃也提前进兵吐谷浑,双方还在青海湖大战了一场。

  李治一直忙着对外,而要除去长孙无忌,势必要动一动朝廷的根基,他无暇顾及,也就让长孙无忌多存活了一年。

  现在朝廷短期内无心外拓,自然会腾出手来将关陇勋贵最后的力量一网打尽。

  源直心听到事关长孙家,神色立刻骤变,意识到风波的来临,肃然点头:“我会通知下去的。”

  陈青兕并不与源直心多言,返回兵部去了。

  陈青兕对长孙无忌并无恶感,尽管在诸多小说里,这位关陇勋贵的掌舵者常以大反派的形势出现,但其实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劣迹,相反对朝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,尤其是《唐律疏议》,这本刑法典籍是华夏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,影响了千年。

  但他知道,长孙无忌确有专权之实。

  李治发现庙堂之上有官员相互包庇的情况,便想要处理。

  长孙无忌却直言不讳的说道:“讲情面徇私情,自古难免。但要说徇情枉法,他们也实在不敢。至于稍稍考虑人情,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。”

  这话说得其实没毛病,但你当着一个皇帝面前这么说,难免不合时宜。

  何况是心眼小的李治……

  长孙无忌的下场是注定的,谁都无法改变,陈青兕自然不愿为了他强行出头。

  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兵部的事情,陈青兕一如既往地行至档案室观看行军资料,通过了解前人的行军布阵,来揣摩分析主帅的想法与意图,遇到看不明白的,如李靖打的那些神仙战,他就去问李绩、苏定方。

  李绩、苏定方都已经到了一定年岁,在这方面很看得开,只要讨教之人本性品行端正,他们并不吝啬指点迷津。

  因故面对陈青兕的请教,两人都非常热情,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

  李绩、苏定方两人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将帅。

  李绩用兵求稳,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然后败敌,也是因此,李世民对李绩用兵的评价是“不大胜亦不大败”就一个稳字。

  而苏定方胆大心细,又极其善于把握战机,临阵指挥,正兵奇用。

  不同的风格,面对问题的答案自然也不一样。

  陈青兕常问了这个,又去问那个,将两人指点的答案对比着分析,乐在其中。

  直至黄昏,陈青兕回到家中。

  大管家姜辰第一时间就将拜帖送了上来,还说道:“今日士人干谒的诗文已经摆在郎君书房桌案上了。”

  陈青兕点了点头,身为公认的大儒,自然也要履行大儒的职责。

  常有士人将自己写的文章、诗歌投递请见,陈青兕都会抽空看一看,水平一般的大多选择无视,优秀的诗文点评一二,惊艳的诗文则推荐给其他人宣传,还会将人邀请入宅邸,勉励褒奖,只要被陈青兕推荐之人,大多都会名扬天下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nongwan.cc。弄完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nongwan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